渠首分局庆祝中线工程通水七周年


 


天津分局庆祝中线工程通水七周年

 

 

穿黄管理处:为南水北调准备的神秘礼物

穿黄管理处通水七周年祝福视频

 

 

辉县管理处庆祝中线工程通水七周年

奉献

 

 

与其共成长 奋斗正当时——短期的“安营扎寨”

稽察大队——郭勤军

稽察大队——郭勤军

“支援郑州管理处水毁修复工作,工作之余您陪伴家人的时间也会更多些吧?”

“虽然离家近了些,但只有在单位待着心里才踏实。”

今年夏天河南经历了极端强降雨考验,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南水北调河南段面临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考验。郑州作为河南暴雨集中区域,辖区内的渠道边坡由于长时间暴雨的浸透,难免出现水毁情况。其中,处于核心区域的郑州管理处水毁修复工作最为艰巨,施工面多、工作量大、持续时间久。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稽察大队郭勤军主动请缨,前来郑州管理处支援。

郭勤军自2011年5月加入南水北调后,一直工作于稽察大队,从建设期到运行期,他见证了南水北调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这条长渠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稽察大队的工作性质使得奔波成为了常态,全长1432公里中线主干渠、上百座标志建筑物都留有郭勤军的足迹。此次不到四个月的水毁支援工作,应该是他工作以来待在郑州最长的一段时间,但离家距离的缩短并没有在家更久,他依旧习惯待在施工现场。

初见郭勤军是周末的上午,刚刚从工地回来的他正在同工程科值班的同事交待质量检测的细节:“C30的混凝土,测量强度应达到34兆帕以上,才能算达标。这一批满28天养护周期的混凝土分仓进行强度测量,今天把测量数据交给我。”稽察大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他对安全与质量格外关注。

郭勤军也数不清这是第几个没有休息的周末,水毁修复大干期间,大家都没有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分。“毕竟我们南水北调关系着千万人的饮水质量,我们只有保证施工质量才能更好地确保‘三个安全’。”

在与郭勤军交谈的过程中,“质量”二字频繁地出现,这是稽察工作形成的职业习惯,也正是丰富的稽察工作经验,使他担起了水毁修复工作中质量与安全的大梁。

“水毁修复和加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期间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回忆起水毁修复时的特别情景,郭勤军陷入了回忆,“水毁修复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可能是上次去厂家追根溯源的经历……”

郭勤军进行菱形排水槽拼装技术交底

郭勤军进行菱形排水槽拼装技术交底

在11月上旬的一次质量安全突击检查过程中,郭勤军小组发现了货车上刚刚运送的一批U形排水沟预制构件存在缺角破损的情况,这些产品需要全部退回。看到这种情况,郭勤军决定即刻带队前往厂家追根溯源,不仅抽检生产出来的预制构件,同时查看仓库骨料,在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抽检后,确认抽检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强度检测结果符合要求,按理说不应该会出现缺角破损的情况,当时我们整个小组都很迷茫,为了查明原因,我们决定继续检测。”郭勤军较真的性格在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我们分别观看了混凝土养护实验、混凝土抗折实验,查看了料仓及砂料……”最后发现,问题的答案与郭勤军手中的砂石息息相关。工厂中机制砂含粉量较大,如果用含粉量大的骨料加工成预制构件,结合力差,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得出结论后的郭勤军举一反三,不仅对厂家敲警钟,也对工程现场拌合混凝土提出忠告。

交谈中,郭勤军中气十足的语气与炯炯有神的目光时刻在彰显着工作中的自信与认真,但不难看出面上残留的熬夜痕迹。在与办公室同事的聊天中得知,夜间工地加班也是郭勤军工作的常态。

“记得刚刚入秋时,我们工程段有一处土方回填需要夜间施工,由于夜间施工要求会更加严格,凌晨3时郭队长还在工作群中询问情况。”连轴的工作使他的身体难堪重负,休息成了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但忧心施工现场又使得他辗转反侧。凌晨3时了解过详情的郭勤军还是耐不住心思,6时就到了管理处,不忍心吵醒刚刚入睡的司机,沿着渠道步行半小时来到了施工现场,指导作业细节。

同事指了指办公室角落的折叠椅说道:“那个折叠椅是管理处配备午休使用的,没想到它还陪伴了郭队长很多个夜晚。”曾经崭新的折叠椅也开始吱呀作响,那是日夜坚守留下的痕迹。

不知不觉采访也进行到了尾声,“中线通水即将七周年,水毁修复工作也进行到了尾声,在这项工作结束后您会选择什么方式放松犒劳一下自己?”郭勤军笑道:“应该不会选择休息,这项工作忙完之后稽察大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去处理……”

短期的“安营扎寨”结束后,郭勤军并没有选择休整。献身工作,或许是他送给中线通水七周年最真挚的献礼。

与其共成长 奋斗正当时——“老本行”散发新光芒

图中为牛岭用无核密度仪检测土方填筑压实度

牛岭用无核密度仪检测土方填筑压实度

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七周年前夕的一天,河南分局水毁工程质量检测小组成员牛岭叫上司机师傅张汉锐,与另两位同事周洪彦和任德辉一起,从港区管理处一路赶往两百余公里外的工程现场,开始了当天的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今年夏季,中线河南段经历了数次强降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工程水毁。由于水毁工作的需要,凭借多年的工程质量检测经验,43岁的牛岭被借调到河南分局,再次担任起水毁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重任,让沉藏近10年的“老本行”再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河南省水利检测中心站从事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一干就是12年。”牛岭回忆道,随着南水北调的开工,2012年他便投身于南水北调的建设管理及基层运行管理工作,一直坚持至今。

牛岭,叶县管理处工程科负责人,有着一双浓眉大眼,眼里时常放着亮光。每到一处,他都按照工程质量检测要求,事先不打招呼,取完证便走。为了节省时间,当天下午到达工程现场后,车一停,他便扛起镐头、铁锹,拿着环刀等工具,与同事一起直奔防洪堤土方填筑现场进行质检。

图中为牛岭用环刀法检测土方填筑压实度

牛岭用环刀法检测土方填筑压实度

水毁现场,工人们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土料摊铺、碾压。“牛岭并没有按照惯例对刚碾压完成的填筑层进行取样,而是对下面土层进行了环刀取样,并对计取的三组样品立即进行了压实度检测,但检测的三组样品的压实度均小于设计压实度。”据同事周洪彦回忆,这样的结果让牛岭心里更放心不下了,继续对下层取样,但结果同样让他很失望。

“一时间,怒火爬满了他的脸上,他并没有发泄出来,但语气上已经有了明显不同。他提高嗓门对施工单位负责人说,立即组织维护队伍返工处理,将不合格填土层全部清除,重新翻拌、摊铺、碾压。”同事任德辉说。

三天后,牛岭和两位同事再次来到了该施工现场进行取样检测,面对着再次检测不合格的窘境,施工队伍连同管理处在场人员都迷惑了。“牛工,我们这已经比要求的碾压遍数还多压了3遍,怎么还不合格呢?而且摊铺厚度也是按要求摊铺,含水率也不高啊。”现场施工人员说。

“请把你们的碾压报告及击实试验报告拿过来再说。”牛岭说。

很快,报告的扫描件发过来了,最大干密度1.82克立方厘米。牛岭抓起现场的土在手上仔细捏搓并认真观察。

“你们看看,送检的土样和现场的土一样吗?”牛岭问道。

“都是附近的土,差不多。”施工单位搪塞道。

“你们骗不了我,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牛岭再三追问。

“在牛岭的刨根问底下,施工单位最后道出了实情,原来是施工单位原先看好的一个小区的土方开挖料,后来由于对方中途抬高价格,未能成交,反而拉来了隔壁小区开挖的弃料。”同事任德辉说,“施工单位认为离得很近,土料都一样,就没再进行取样送检,这就导致压实指标不具有代表性。”

后来施工单位重新进行了土样送检,确定了压实参数,防洪堤修复又得以继续顺利开展了。牛岭说:“无论如何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老本行,为工程质量点亮一盏灯。”从语气中,能感知到他对质量工作的看重。

工程质检是个辛苦活,也在于坚持。坐车对牛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克服常年腰肌劳损带来的疼痛,在沿线工程质量检测的路上,他都会往后微调一下座背的幅度并紧靠在车座后面,尽量减少一些不适,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每次还不能移动得太明显。据他介绍,沿线跑得最多的一次工程质量检测,一天去了四个管理处十几处工程现场,来回行程500余公里。一路上,他只能咬牙坚持着。

“检测的时候经常需要爬上爬下,有的渠坡比较陡,泥土也比较光滑,一不小心就滑倒了,这两个月以来,我都滑倒了好几次。”牛岭笑了笑接着说,“白天跑现场,晚上做试验,加班加点到半夜也是经常的事。”

由于晚上天气寒冷、照明不足,这给现场的环刀取样工作也带来了挑战。他苦笑着说:“晚上在渠道上取样,刺骨的大风不断地往单薄的衣服里直钻,蹲也不是,站也不是。有时候,照明条件还不好,手机便成了唯一的照明工具。我们三个人轮流用手机照明进行取样,用完一个再接着用另一个。”牛岭继续说,“每当电量告警的时候,也是最揪心的时候。”这样微弱而又显得弥足珍贵的光芒照亮了沿线水毁修复的质量。

其实,当得知自己要被借调的时候,没有思想准备的他却毫不犹豫地拾起了“老本行”。“我习惯了与泥土打交道,也喜欢奔波于工程现场。”他说,“干得多了,也就不觉得累了。”

与其共成长 奋斗正当时——“热锅上的蚂蚁”

宋波在工程现场

宋波在工程现场

“热锅上的蚂蚁”是宋波的QQ昵称,这个昵称反映了他最近的状态。

这个夏天,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整个汛期,身为穿黄管理处工程科负责人的宋波,白天在现场抢险,深夜忙于整理内业,第二天一早就又组织水毁处置小组到现场抓关键工序、盯施工过程,连轴转的生活属实让他有点焦头烂额。

8月的一天,“二年级新生”曹博接到了宋波的来电,一口浓郁的郑州口音蹦了出来,“喂,你在哪儿啊?咋不在管理处类?”“宋科长,我在宿舍,这周是我居家办公。”当时郑州市因为德尔塔疫情“封城”,分局在郑州市辖区内的管理处实行“三分之一大轮班”工作制。宋波当时便急了,“水毁修复正值关键阶段,人手本来都不够,封城你又不回家,赶紧来加班儿!”他说完便挂了电话。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怕曹博委屈,便主动坐他对面,隔着餐桌上的隔板语重心长地教导起来。他说,工地一线上的人并非竞争关系,都算“朋友”,时间长了大家能聊到一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有经验的老师傅从来不吝啬向年轻人传授经验,他说,这跟职场上“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完全不同,有经验的人都藏着掖着,什么都问不出来,他也是经过老师傅当年的磨练,才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宋波眼睛眯成一条缝笑着说道:“这小子还挺倔,没等我说完就走了,也不知道他听进去了没有。”不过之后的几天,曹博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这个敦厚壮实的汉子也有柔情的一面。

那是个炎热的午后,刚从“叶县流态优化项目组”回来支援水毁的陈占一,因为在现场旁站的时间太久,中暑晕了过去,宋波赶紧叫车把他带回管理处,急得到处找藿香正气水和体温表,待陈占一体温正常后,方才放心地返回现场,早已忘记刚才忙前忙后,汗水已浸透衣衫。“来穿黄管理处前,我在施工单位干过,所以各方面经验都足一些。”后来,时间一久,就连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人都亲切地管他叫“波哥”,因为他能“扛事儿”。

宋波和管理处领导检查穿黄进口

宋波和管理处领导检查穿黄进口

今年的汛期波哥就一直“扛”了下来。

“7·20”暴雨来临前,上级单位强调要做好此次强降雨的备防工作,但一开始通知的降雨中心在焦作,身为工程科负责人的他还是不放心,就多储备了防水布等防雨物资备用,没想到真派上了大用场。因为气压变化,7月20日,郑州成为了那场强降雨的中心,突破历史极值的降雨,让中线工程面临考验,充足的“战前”准备得以让宋波和同事们把这场灾难的损失大大降低。

从7月20日开始,在每小时降雨量都将近20毫米的瓢泼大雨里,宋波和“战友们”在雨中排查险情,坚守了三天三夜。22日随着雨势逐渐减弱,他才想起给爱人打去电话,但尝试多次也没有打通,宋波家在北三环附近,正是本轮强降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后来,爱人先发来短信让他不要担心,说因为受灾严重,手机没有信号,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只是地下室被淹了。“你嫂子一直支持我的事业,她把我们的小家照顾得很好,平时我们聚少离多,她真的很不容易。”说到这里,糙汉子再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但这一渠清水是‘大家’的啊,我得用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儿。”

为了做好“分内”的事儿,宋波拼了。

那天他们在现场排查到很晚,刚回来便接到工程处的通知,要对清单项目进行审核,那是清单项目招标的关键阶段。他顾不上吃晚饭,便带领工程科的同志们坐在了会议室的电脑前,综合科的同事看他们实在是辛苦,便将面条端到了会议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编制的项目清单,被分局工程处采用,发给其他管理处作为参考。”说到这里,他有点骄傲,眼睛又眯成一条缝,“我不是个聪明人,但是我做事喜欢超前考虑,打提前量。”或许这个答案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和宋波在一起共事多年的老前辈“偷偷”告诉我,“他经常很晚回家,这不马上又要开始水毁专项修复了吗?他在办公室用视频软件学习各种技能培训课程,你要是哪天走得晚了,听见走廊里有鼾声,一定是他打了个盹儿。”

宋波的七周年寄语

宋波的七周年寄语

宋波的QQ个人签名,讲了一则故事,那是可可西里的英雄杰桑·索南达杰的故事,为了保护藏羚羊,在与盗猎分子的斗争中壮烈牺牲,被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风雪塑成一尊冰雕。当我问起签名的由来时,他的眼神充满坚毅,“那是我年轻时的偶像,这么多年从未改变过。就像索南达杰为了保护藏羚羊,可以牺牲一切。我们为了守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使命同样神圣,也可以为之付出一切。”